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中。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走向公平的必由之路。
 
1、实现资源共享和机会均等

信息化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突破时空的界限和信息的高速流动。借助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垄断的局面,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共享,所有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同等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均等三个层次。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之间的矛盾,只要达到基本的条件,就有可能实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相对公平。它可以通过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受教育者适时提供补偿教育,使他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效果。

2、促进个性化教学和学习

教育公平提倡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权,给个人选择自己所需教育的机会。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做到个性化教学,但教育信息化则可实现这一目标。它不仅能通过海量的教育信息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需要的内容,还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搭建交叉互动的交流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规律,主要包括学生对课文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探究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对有误解偏差的要及时纠正和修正,对有需要完善的要实时补充和完善,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与学习。

3、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各地区开展多层次和规格的教师培训,则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搭建平台,共建共享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为具有不同实践经验和教学、学习风格的教师提供得以发挥潜力的空间,如在偏远地区教师,可以极大地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使他们得到充分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路径

1、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时光机”

在现代化教育中,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通信网络、多媒体数字技术,使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并能无障碍地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延伸了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范围。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使社会成员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2、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催化剂”

现代信息技术由于不受时空和主体的限制,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确保了各地区师生可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务,避免教育过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体现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了解、掌握最新的课程动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等,从而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接触到各地的优质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发展。

3、信息化教学创新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南针”

我国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还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何克抗教授团队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来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结合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和儿童认知特点等方法,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因而,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南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电子教材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智慧库”

电子教材的出现,掀起了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新浪潮。电子教材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个性化、科学化的电子教材集结了大量优秀教师的智慧,可以有效地弥补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矛盾[7]。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电子教材的“智慧库”作用,把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而广之。近年来,国内对于电子教材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发挥电子教材的优势,克服其短处,真正做到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值得继续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提升策略

1、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育部门必须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教育部门要妥善处理好区域资源网、资源库的关系,要互联互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各地的资源服务平台,储存更多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方便广大师生检索下载,为信息交流和教师协作研究提供服务。

2、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教师是消除“知识沟”的中坚力量。要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采用远程培训、送培下乡、巡回培训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具备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升“数字时代”使用新媒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实现基础教育公平,需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县为主,国家和各省市县以及学校的五级联动,现场与远程协作相结合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学校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原则,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培养师生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等多方面,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明专利
X